当前位置: 首页中山 > 社会民生 > 正文

渔船变游船 渔民吃上“旅游饭” 横门老渔民花巨资改造渔船升级休闲渔业

2019-4-13 17:38 围观:5771人次 我来说两句(0)
摘要:横门休闲渔业带动渔民转业增收。4月11日下午两点,横门出海口岸边,急促的马达声,夹杂着海浪声,满载着一班出海捕鱼游的老年团客人以及40斤渔获,56岁老渔民梁荣生的休闲渔船缓缓靠岸。从2017年花100万元改造新船后 ...
渔船变游船 渔民吃上旅游饭 横门老渔民花巨资改造渔船升级休闲渔业
横门休闲渔业带动渔民转业增收。

4月11日下午两点,横门出海口岸边,急促的马达声,夹杂着海浪声,满载着一班出海捕鱼游的老年团客人以及40斤渔获,56岁老渔民梁荣生的休闲渔船缓缓靠岸。从2017年花100万元改造新船后,他的客人数量比以往提升了40%,一年要出海180多趟。送走了客人,清洗好船舱,梁荣生可以坐下喝杯茶休息。继2012年后,2017年的第二次渔民转产转业,横门320多艘船减到40多艘,其中,出海旅游船从19艘减少到9艘。几百名渔民与大海惜别,剩下的100多人成为最后的渔民,而梁荣生就是其中的一名,“年纪大了,自由惯了,离不开大海。”

登上梁荣生改造后的休闲渔船,宽敞的甲板上摆放着可容纳十多人的餐台,船身长20多米,功率79千瓦,分上下两层,船上配备了空调、卡拉OK、电动麻将桌等现代化设备,还有三间卧室地铺。自18岁起他就以出海捕鱼为生,1993年横门成立旅游公司,开始从事休闲渔船出海旅游项目,梁荣生是当地首批转向开发休闲渔业旅游的渔民之一。

“旧的渔船已经不能继续服役了,我在2017年4月份向渔业部门申请更新改造新的出海渔船。一共筹集了100多万元更新旅游船,但依照‘先建后补’的国家政策,这艘船也得到政府40万元的政策补贴。”梁荣生告诉记者,“新的渔船可以同时容纳10名游客出游,而且环境等各方面更好了,出海游也更安全了,所以客流量明显提升,旺季的时候天天都要出海,有时还要加开一班。”出海旅游一趟来回大概4个小时,一次1900元,周末是2000元,节假日2200元,上个月梁荣生的船出海20趟。“收入相对稳定,也没打鱼那么辛苦,更不用在茫茫大海中为随时出现的恶劣天气和不测担惊受怕。”梁荣生说,26年前推出出海游时,一条船出海一次的收费是1100元,算起来,26年只上涨了百分之六十多,以价格论,横门出海游也许是最具良心的行业,背后是一代渔民最后的坚守。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休闲渔船一年中只有8月至11月是旺季,靠出海收费和海洋科研人员租船费用,加上国家柴油补贴挣点钱,一年大概能有十万元左右纯利润,开船一般是夫妻档,人工平摊,说不上特别富裕,但生活还算无忧。

2012年,政府帮助渔民转产转业,给予每位渔民6万元补贴,半数以上家庭利用这笔钱建起了新房。2017年,中山市启动了渔民减船转产工作,数百名渔民告别大海,上岸打工。两次转业的机会,梁荣生都没有上岸,经常风里来雨里去,问他是否有厌倦感。他说习惯了出海,感觉比其他工作好一点,年纪大了也不想改行。

实际上,像梁荣生一样选择留在海上的人基本都是这个岁数,这般想法。横门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黄志伟介绍说,这百来人都是渔民的后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小榄、民众、黄圃等地迁至横门,如今都已经是40岁以上,离开海上作业,再就业遇到了一定困难,有些人文化水平低,有些人受条件限制初中就辍学了。

在梁荣生船上采访时,随行的横门社区居委会组织委员赖江峰问起梁荣生儿子的近况,梁荣生说,儿子这几个月跟着自己在船上。“以前在渔政部门做合同工,没有公务员身份,一年只有几万块钱工资,不如做旅游船悠闲,他就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准备跟着我干。”话语间,梁荣生有些无奈:不想儿子那么快接班,成为新生代渔民,毕竟自己还能做,“等我做不了,他再接班,家庭收入也多点”,不过他话锋一转:“迟早也要做这一行的,比打鱼和打工好。”

话语间,梁叔渔船旁边的空位上,另一艘刚刚出海捕鱼游的休闲渔船也轰鸣着马达靠岸,十来位游客兴高采烈地分了船上的渔获。“休闲渔业还是有得做,以后横门发展起来,有名气了,游客应该更多。”梁荣生笃定地说。

收藏 分享 邀请 发布者: kenny |
更多
更多相关搜索: 门户 论坛 用户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进入中山论坛>>
专题聚焦
更多>>
小孩被电动修甲刀咬住嘴 消防员紧急施救。 斗门消防供图   12月15日,斗门区消防救援大队 [详细]
金湾、高栏警方开展夜查 12月16日晚,金湾公安对某酒店进行清查。 本报记者 张洲 摄   本 [详细]
2021年江海区小学生现场 写作大会现场,参赛选手投入书写自己心中的“神舟”。 江门日报讯 [详细]
第四批17万多小学生6月2 5月22日,中山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疫情防控工作第61场新闻发 [详细]
档案见证小康路(二) 2011年1月,建成通车的广珠城轨。 本报记者 夏升权 摄 上 [详细]

QQ|门户地图|Archiver|论坛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中山热线 ( 粤ICP备05106576号 )

GMT+8, 2024-4-26 04:21 , Processed in 0.0468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3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