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回归以来,中山与香港除了经贸往来更加密切外,两地在社会治理领域交流上也日益频繁。从2003年开始,香港路德会社会服务处副行政总裁卢永靖便习惯了在中山香港两地跑,从市青志协提出的志愿服务“社会化”,到后来大力培育本土社工,“博爱100”公益创投推动全民公益,他不吝将香港的社会工作做法和志愿精神带到中山。 这几天,恰巧是卢永靖来中山督导社工工作的时间。6月27日晚,记者见卢永靖时,他欣喜地说,中山在社会治理方面走出了“中山模式”。 ■中山人博爱精神吸引香港督导 2003年夏天的一个周六,市青少宫的小会议室挤了30多名青年志愿者骨干,他们在学习如何让志愿服务更具吸引力。为他们上课的是团市委请来的香港专家卢永靖。 出发前,卢永靖没有想到,这次培训后,让他与中山结下不解之缘。 1988年,中山首届敬老万人行首次出现“志愿者”身影。起初,志愿服务多为任务导向型,大家有奉献精神,却欠缺方法。到本世纪初,志愿事业发展遇到瓶颈,志愿服务如何“社会化”?如何吸引年轻人?这些问题摆在市青志协的负责人面前。在中山青联香港委员叶振东的牵线下,卢永靖来到中山。 “志愿者如不能助人自助,就没法读懂需求;如不能自助助人,就不能在当中发现快乐。”卢永靖的第一节课很有趣,观点新鲜,例子鲜活,还设计了游戏与大家互动。课后,留下来提问的青年朋友很多。往后的一年,卢永靖频频收到中山各个镇区志愿者协会的邀约,前往授课。 “当时中山没有专门的社工,用业余时间学,志愿者却学得如此起劲。中山人踏实好学、博爱精神吸引了我。”在卢永靖的牵线下,一批香港社工先后来到中山授课,而中山志愿者骨干也多次赴香港社工机构实习。许多社会工作方法、志愿服务理念在中山的数万名志愿者心中生根发芽。 市社会服务联合会会长孙剑宏便是中山早期的志愿者。2002年,还是一名电器行经理的他加入市青志协。“为什么想帮人却遭拒绝,为什么帮了人没效果?”当时和他一样有困惑的志愿者不在少数。 孙剑宏后来成立了中山第一家社工机构。他说,香港经验对中山的影响,一是让志愿服务总队衍生并规范了细化的服务领域,如 “拯溺队”“制服团队”“心声热线”等,二是为往后中山社工行业的发展,公益项目的孵化培育了一批“后备军”。 ■香港社工专家乐当“老师傅” 2009年1月,中山成立了第一家社工机构;10月,启动社工试点。如今已发展社工机构68家,吸纳500多名一线社工就业,服务市民150多万人次。服务内容遍布禁毒、教育、医疗、工伤、家综、居家养老等领域。 孙剑宏说,作为一新兴行业,社工本是“舶来品”。当中卢永靖等一批香港督导,再次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督导本土社工行业走出了独特的中山模式——“本地人占比多,人才队伍梯队稳,参与公益积极性高”。 市益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2011 年注册时只有数名社工,现已是沙溪居家养老、坦洲全民公益园、松苑中学驻校社工等多个社工项目的实施方,在中山有一定影响力。曾受卢永靖督导的总干事游华元告诉记者,刚从深圳来到中山时,其实曾“水土不服”。 原来,深圳当时按社工岗位来购买服务,而中山采用项目投标制,在深圳扁平化的管理方法到中山显现了弊端,让她头疼。“卢sir很有经验,听了我介绍,他先让我梳理出机构的vmv,即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当卢永靖知道益群希望培养更多的本土社工人才,一步步为该机构量身设计组织架构和发展战略。 向超过40个内地社工机构提供类似督导服务,除了自己擅长的青少年领域和机构发展督导领域外,卢永靖还介绍了不少香港同行来中山,乐当社工的“老师傅”。 卢永靖回忆说,从2003年起,他保持平均每月两次到中山的频率,带动志愿服务社会化,陪伴社工行业兴起和发展。近年来,他还担任了多届“博爱100”评委,指导草根公益项目的优化,实现民间公益的跨界融合。看着中山社工骨干和社工机构一步步成长,公益氛围日益浓厚,卢永靖说:“每次到中山都像回家般亲切。”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4 10:32 , Processed in 0.0826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