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东河水利枢纽工程闸顶上,年已52岁的泵站管理员黄志明想起33年前一个早晨。时年19岁的他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脚下窄小老旧的水闸将发生巨大变化,而自己也将与这座与城市安危和发展相关的水闸相伴33年。 ■19岁开始与水闸相伴 1986年4月底的一天,19岁的黄志明走进东河水闸管理所所长办公室,走出来时,他与自己的父亲一样,也成了中山水利人。他的父亲驻守岐江河西端的西河水闸,而他将驻守岐江河东端的东河水闸,中间是养育着几百万人的城市。 工作一段时间后,黄志明感觉自己的工作和村里的农民伯伯没太大区别。那个时候,除了看护东河水闸外,他和工友一样,都得到水闸下属的鱼塘搞生产,整天累得喘不过气来。“有时,真不知道自己是养鱼的还是管护水闸的。”好在,黄志明年轻,虽辛苦,但还是像打了鸡血一样,穿梭在鱼塘和水闸之间。 东河水闸建于一场大水灾后的1974年,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经济能力,水闸建设采用浮运闸。单闸孔径较小,水闸基础较差,共有32个闸孔,每孔有两扇门。老师傅告诉黄志明,“开闸时,你就从中间打开,关闸时再用力合起来就可以了。”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遇暴风雨,我和工友们就要去关闸,免得海水倒灌。但老水闸是单向挡潮闸,无法排涝,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暴雨成涝冲击着城市。那时候我就想,水闸太老了,应该重修增加排涝功能。” 黄志明说。 黄志明还记得,一天早晨,台风夹着暴雨如期而至。按市三防办指令,每隔一小时,东河水闸需汇报一次水位信息。 水位观察室设在水闸前方大约50米的河口。黄志明和师傅全副武装奉命赶到水闸。黄志明年轻,他叫师傅原地计数,自己将一根粗绳绑在腰间,一头拴在了水闸栏杆上,逆风而行。结果连续三次被大风掀翻在地,不过他都奋力爬起,继续前行。极度危险中,他终于钻进了水位观察室,快速记下水位数、返身……当天,师徒二人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抄报了5次水位。 ■见证水闸变成水利枢纽 1998年5月31日上午,东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工地上人头攒动,一项重大工程即将破土动工。人群中,黄志明格外兴奋,他知道东河水闸即将蜕变成东河水利枢纽,多年的期待将变成现实。 东河水闸变身东河水利枢纽时,一项对应的培训计划提早执行。市水利局安排管理人员前去中山中专学校机电工程专业学习,黄志明率先报名。为学到更多的技术,黄志明向所里打了报告,从较为轻松的水闸运行岗位调到任务繁重且危险的维修岗位。目的只有一个,水闸变时,他也想跟着变。付出总有回报,就这样,黄志明很快成长为所里的技术骨干。 时间就像岐江河的水,缓缓流到了2000年7月1日,中山历史上最大的单宗水利工程东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落成典礼正在进行。听到指令后,黄志明和工友们一起合上了电闸,轰鸣声中,6台水泵同时向珠江口排水,震撼的场景令黄志明激动不已,这一天起,城市无泵站的历史被终结。 ■将肩负责任继续坚守 去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袭击中山,前一天晚上开始,黄志明和泵站管理股的工友们就值守泵站,一夜未眠。市气象局红色预警信号挂出后,大雨说来就来,岐江河水位突然猛涨起来,沿岸村子接连被淹。 黄志明接到上级指令:“立即开泵!” 当时珠江口水位已经达到了最高的3.24米,如此高的时候开泵排洪非常危险,海水倒灌怎么办?电机负荷过重,烧坏怎么办?处在第一现场,掌握泵站开关的黄志明倍感压力。事关一座城市的安危,黄志明冷静思考后,决定先打开一台,观察一下电流、功率等关键参数,如果没事,接着再陆续打开其他5台。第一台机组打开观察一阵后,一切正常。6台排洪泵全开,每秒273立方米的洪水通过3米直径的管道,泄入珠江口,进入汪洋大海,岐江河的水位开始缓缓下降。 当天开始,6台水泵连续运行了20多个小时,黄志明和队友们守在泵站,一刻也没有离开。 当记者问黄志明,坚守东河水闸、东河水利枢纽33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黄志明想都没有想:“责任重大,一秒钟都不敢懈怠!”会继续坚守下去吗?黄志明微笑着回答:“会!”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3 05:02 , Processed in 0.07882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