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叔指导年轻人养蜂。 “我几乎和蜜蜂打了一辈子交道。”今年73岁的邹叔养蜂近50年。在他的影响下,我市首个养蜂专业合作社——三乡镇华协养蜂专业合作社顺利成立,加入合作社的蜂农也越来越多,通过外出学习、培训等手段,不断壮大养蜂产业。如今三乡镇华协养蜂专业合作社有蜂农91户,年产值数千万元。“我现在年纪大了,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接力,大家合力把这个事业做大。”邹叔说。 ■近50年与蜂为伴,如今女承父业 11月的中山,乍寒还暖。8号上午9点30分,在三乡镇西山村的养蜂场,太阳穿过荔枝树叶,细细碎碎地照在邹叔的身上。除草、育王,只为扩大群势,增加劳动力,提升冬蜜的产量。“如果天气好,冬蜜肯定高产。”邹叔说,养蜂要看天气,天气好太阳大,龙眼、荔枝、鸭脚木这些树才会开出浓密的花,花多排蜜好,蜂蜜产量自然高。 年轻的时候,邹叔在村里当干部,由于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不好,为补贴家用,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养蜂,蜂蜜作为甜食,孩子喜欢吃,而且还有一份经济收入,只是不曾想一养就是近50年。但真正大规模养殖是退休后的这十几年,此前一直是“半工半农”的状态。 邹叔的女儿小玉养蜂也有十多年,她告诉记者,20多岁的时候胃不好,在父亲的建议下,每天早上喝一大勺蜂蜜,坚持大半年后胃病好了,也渐渐喜欢上了养蜂,女承父业,走上了一条光大父亲事业的道路。 为了带动更多的人养蜂,合力把养蜂产业做好,2013年,在三乡镇农业部门的指导下,邹叔发起和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即中山市三乡镇华协养蜂专业合作社成立,为了节省蜂农开支,合作社不收取蜂农任何费用,只需养殖规模达到50箱以上即可。合作社不定期开展蜜蜂养殖技术交流、技术培训和信息交流,优良种蜂培育、引进和选育,小玉成为秘书长后,义务承担起合作社的相关工作。 ■以“互联网+”拓市场,蜂蜜广销国内外 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注册商标“邹叔”牌蜂蜜多年来广销国内外。 据小玉说,合作社于2014年开始探索互联网销售,但由于经验缺乏,网店销售一直不理想,与此同时微信朋友圈咨询的反而不少,于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微信销售上,效果非常明显,有些蜂农每年通过微信可销售几千公斤蜂蜜,一半左右销售到澳门,其他的销往广西、湖南、北京等全国各省市,也有少部分漂洋过海被带到比利时、美国等。“国外客户都是华侨,他们都是通过微信提前预订,回国后再取,今年的冬蜜就有部分已被这些客户预订。” 小玉表示,微信平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展示更多的图片和养蜂场动态,客户也不能直接下单,鉴于此,2016年申请注册了“中山华协养蜂专业合作社”企业微信服务号,可以线上咨询、下单。 ■盼改善养蜂人“青黄不接”现状,壮大合作社提升产业合力 据了解,目前中山有养蜂专业户500多户,仅三乡就有100多家。小玉告诉记者,跟着父亲养蜂十多年,已经爱上了养蜂事业,然而,蜂农“青黄不接”的情况也让她十分着急。目前合作社的91户蜂农中,60岁以上的老蜂农占了六成以上,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行动不便,眼睛不好,完成不了移虫育王的工作。近两年,好几位老蜂农过世,子女不懂养蜂,家里好端端的蜂场被遗弃。养蜂属于小众行业,再加上冬天守蜂山上长期露营、顶着烈日工作等带来的辛苦,年轻人入行的少之又少。 据小玉介绍,由于年龄偏大,老蜂农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慢,合作社的工作开展也显得困难。为此,她组织蜂农外出学习,如学习肇庆高州养蜂合作社,对蜂农统一指导、统一收购蜂蜜,再将蜂蜜统一包装对外销售,合作社提取一定比例的利润作为持续发展资金。因此,她通过组织亲子活动,让小学生在野外接受自然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养蜂的情况,壮大合作社,提升养蜂产业的合力。 小玉表示,保证蜂农有持续收入的条件除了天气因素,还必须有较好的自然条件——足够的蜜源,“只要蜜源有保证,我就会将养蜂事业做下去。”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3 18:22 , Processed in 0.0822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